近日,由园林股份公司承建的南通天宁寺文物保护修缮工程顺利竣工,寺院方举办“点亮寺西、正信同行”天宁寺文保修缮项目竣工开放仪式。该项目自2024年7月启动以来,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原则,以传统工艺为核心,对天宁寺金刚殿、大雄之殿进行了系统性修缮。
千年古刹:南通文化的活化石
南通天宁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年),距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是江海平原现存的三座唐代寺庙之一。寺院历经宋、明、清各代增修,现存建筑群以金刚殿、大雄之殿为核心,其木构架形制、斗栱做法及屋面工艺均保留显著的宋代遗风。
天宁寺大雄之殿的包镶法瓜楞柱、青石覆盆柱础雕刻、翼角老戗做法等,均为宋代建筑技艺的典型遗存。其“方三间四内柱”的平面布局,更是研究唐宋宗教建筑形制的重要实证。天宁寺所在的“寺街”历史街区,是南通古城文化的核心载体。寺院与光孝塔共同构成“未有城、先有塔”的城市起源传说,承载着南通人对历史的集体记忆。
金刚殿修缮前正脊歪闪,屋面破损
金刚殿:归安加固,重现宋韵
本次修缮以金刚殿、大雄之殿为对象,针对木构架倾斜、屋面渗漏、斗栱松动等病害,采取“最小干预”策略,通过传统工艺修复与局部加固,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针对平梁层倾斜问题,项目部采用铁箍围箍加固拼合梁身,归安外闪的补间铺作令栱与柱头铺作构件。通过逐缝调整槫条水平,修复因荷载不均导致的槫缝滚动。金刚殿揭顶重铺小青瓦,按传统配比调制紫灰泥(稻草、黏土、石灰),还原宋代屋面防水层工艺。修复断裂的正脊与垂脊时,按原样补配纹头脊饰,按地方传统工艺分层施作草纸筋灰打底、细纸筋灰罩面,最终以掺土黄的白灰膏刷饰,还原黄墙黛瓦的古朴风貌。
金刚殿正吻修缮前后对比
大雄之殿:精细修复,延续匠心
修缮工程对大雄之殿柱网进行加固,补配柱头额下缺失的内额,采用“额头与件身分离”的装配式工艺,以铁箍围箍固定,增强内柱整体刚度。槫缝归安,对截面悬殊的下平槫采用扁铁嵌入加固,辅以木楔填缝,确保槫缝水平与荷载均匀。外檐木构件铲除剥落漆皮,按传统广漆工艺重做朱红色油饰,内架霉变部位局部修补,保持原色一致。檐柱采用推光漆工艺,历经批灰、刮浆、罩漆等12道工序,还原深沉典雅的光泽。工程不仅消除了建筑本体的安全隐患,更完整保留了宋代木构建筑的历史特征,为南通这座千年古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工艺细节:传统技艺的现代演绎
园林股份公司深耕古建修缮领域,此次工程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管理结合,在木构技艺上,对拼合梁柱采用宽30-60毫米的铁箍加固,表面刷防锈漆,既增强结构稳定性,又避免对木纹的破坏。按原尺寸、弧度定制传统柴窑小青瓦,新瓦更换率控制在25%以内,新旧瓦件交错铺墁,保留岁月痕迹。脊饰复原参考邻近地区宋构案例,手工塑制正吻、戗脊头,以麻刀灰塑形,青灰浆抹面,还原高耸挺拔的屋脊线条。
南通天宁寺的焕新,不仅是砖瓦木石的修复,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园林股份公司依托江南地区古建筑修缮的丰富经验,将传统工艺的精髓注入每一道工序,让这座唐宋遗构在新时代延续使命。未来,天宁寺将继续矗立于寺街历史街区,以其飞檐斗栱、黄墙黛瓦,讲述南通城的千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