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古城的怀抱中,隐匿着一片自然的奇迹——
她,是苏州城区最大的湿地公园,坐落在苏州古城的西北角。她,见证了时间流转,却依然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生态风貌。她,被世人誉为“生态名片”,承载着岁月的沉淀与自然的奥秘。
她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同穿越时光的长廊,探寻虎丘湿地公园的前世今生。
虎丘湿地公园原名“三角咀湿地公园”,始建于2006年,彼时的湿地还是凌乱的渔村池塘,分两个五年计划进行开发:2007-2012和2012-2017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园林局主持,第二阶段由园林集团负责湿地整体规划实施。历时十余年,为市民打造一座“生态氧吧”。
2007年“渔村人家”(现新渔人家)建设效果图
园林股份第十二分公司经理周永明是最早参与第一阶段启动区壮志桥、水上杉林片区建设的,在项目上两年多,对这片湿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回忆当时做施工方案的情形如数家珍。在一期投标报价时,用于广场游路的石材都是他和吴盛昌两人到福建的山里去挑选采购的。
园林股份副总经理朱英多则参与了虎丘湿地公园新渔桥以北,直至新翼桥,包括水巷杉林、新渔人家等的建设。他回忆道:“当时的虎丘湿地公园还是一个鱼塘,施工队带了三十几台挖机到现场清理淤泥。”鱼塘疏浚经过了排水清淤、堆坡造型、挖水池、做绿化等工序,才逐渐形成公园风貌。
项目部遵循“先成型,再提升”的思路,采用了当时先进的透水混凝土技术和绿隔网打造生态泊岸,并使用杉木桩,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湿地的生态理念。
2015年“渔村人家” (现新渔人家)水生植物和绿化
现在的虎丘湿地公园可以看到许多水生植物,堤岸上生长着不同品种的杉树,如中山杉、水杉、池杉、墨西哥落羽杉等。园林股份副总经理朱小娟曾参与第二阶段部分提升工程和虎丘湿地西南部整体的绿化养护工作。她介绍道:“湿地与常规的城市精细绿化不同,它是候鸟栖息地,在植被的选择上更追求自然的季象变化,崇尚自然生态保护。”虎丘湿地是由鱼塘改造而来,水位不太可控,选择亲水性的、可以临水或湿生的杉树是最合适的。如今秋日红杉的视觉与感官盛宴便也由此诞生了。
2016年与2024年水巷杉林对比图
秋日红杉图
园林股份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时任风景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宋全春见证了虎丘湿地的诞生全过程。宋董表示,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提出了“古城居中,一体两翼,四角山水”的城市空间发展构想,虎丘湿地就在苏州古城的西北角,成为西北部一道亮丽的“生态绿肺”,为苏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添上浓厚的一抹色彩。
在园林股份参与开发建设、提升改造、绿化养护的过程中,连续三年获得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奖,获得市级奖项6个,其中虎丘湿地公园“萌宠乐园”项目获得“2022年度苏州市海绵城市示范项目”。
穿梭于红杉林的幽径,聆听着历史的回声,感受着自然的呼吸。这里的每一片落叶都承载着时间的重量,每一缕微风都传递着自然的讯息。
为了那片杉更红,为了这片土地更加生机勃勃。一代代园林人,以大地为画布,以绿意为颜料,一笔一划勾勒出这片湿地的壮美生态图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虎丘湿地公园的今天,是园林人对这份传承的最好诠释。
杉红了,等您来!!!